北京电影学院制片经验贴
电影学(制片与市场)初试
制片的初试题目相对而言是比较好预测的,基本上就是电影市场相关的东西,老师考前会安排相应的课程,好好听没什么问题。
假如说还想学习一些其他的制片相关的知识的话,我个人推荐的方法是看一些网络小说。没错,就是网络小说。
起点中文网下面的“影视明星”分类的网文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影视科普以及资料延伸,当然,网文的挑选也是一个学问,如果想要通过网文来了解影视制作的流程和一些影视行业知识的话,推荐大家更多的去看一些主角从事幕后行业,例如导演,编剧,制片人一类的网文,而不是找一些以明星为主角的网文(特别是偶像明星)。
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些我个人比较推荐的,睡觉会变白的《文艺时代》,《重生1983》,白色十三号的《好莱坞往事》,《好莱坞之路》。
我们生活的时代和我们考试中的影视的时代差距甚远,而单纯看一些资料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在那个时代的影视,而网文写手们笔下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“穿越代餐”让我们能够通过文学的方式去了解那个时代。
考试的时候对着老师说出他们那个年代很知名的《大撒把》一定会让你看起来影视底蕴深厚。
电影学(制片与市场)复试
老师问我的两个题目是“如何看待票房和排片的关系”和“如何看待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句话”。考试的形式是拿一张纸写上两个题目,如果看不清楚可以多看几眼,老师也不会因为这个来怪罪你的。
首先是“如何看待票房和排片的关系”,这个题目在我个人看来是属于“影视行业硬知识”类型的,因为大家基本上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即“初期排片影响票房,后期票房表现影响排片”这样一个基础答案。
而在这样一个答案中你的观点很难做到新颖(假如说出一个暴论你就寄了),所以我个人的办法是多举几个典型的例子,这样能够显示出你的影视知识底蕴深厚。我当时的答案就是结合了两部影片来论述,先是当年度的《狙击手》来论证前期排片不足会导致票房差,然后是用的19年春节《流浪地球》的例子来论证前期口碑票房好能够影响后期票房。最后再正能量的总结一下,无论如何票房和排片最终还是取决于影片质量。
然后就是“如何看待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句话”。这句话就属于“观点输出题”,这种题目我个人的看法是就是要标新立异!要说出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点!要让所有考试的老师都眼前一亮!于是我直接开启锐评模式,用委婉的方式否定了这句话。把“机遇和努力同样重要”这个观点说清楚就行了。就是其中之一我举得一个例子蛮特殊的可以说一下,就是我们大多数认为草根出身的演员往往一开始也是出演大制作的。比如王宝强一开始当演员就出演了《盲井》的男一号。
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北电制片已经算是尽力了,两个问题我回答的感觉都还行要是还过不了就只能说是天意了。之后老师顺便问了几个小问题,问了一下我自我介绍里面的家庭内容和成绩。
总的来说,北电制片的考试其实是“努力就会有回报”的,这个专业和导演系不一样,不依靠天赋,只要你对影视行业有基本的认识和观点就能够拿一张合格证。